阅读历史 |

022 开海

加入书签

次日清晨,郑三俊如往常般早早起床。早餐很丰盛,他却食之无味。出门前,王氏一反常态冲上来,紧紧地抱住了他,泣不成声。他默默叹了口气,看了眼厅中挂好的白绫,也紧紧地抱住王氏,说道:“你这是何苦来哉。”

“老爷,妾生是郑家的人,死是郑家的鬼,无怨无悔。”王氏轻声道。

“若有来生,我定娶你为妻。”郑三俊的眼角也有点湿润。

“大人,大人,贼兵退了,贼兵退了……”一个人影冲了进来,一阵大喊打破了两人感伤的气氛。

由于大门的门板已经拆去烧金汁了,刚才田克盛兴奋之下也没多想,穿过院子直接冲了进来。此时看到屋内搂抱在一起的两人,不由尴尬地退了出去。

郑三俊顾不上尴尬,放开王氏快步走到屋外,紧紧抓着田克盛问道:“你刚才说什么?”

“大人,贼兵退了。”田克盛兴奋地喊道。

“走,去看看。”郑三俊激动的声音都有点颤抖。

……

北京,紫禁城。

朱友建在田贵妃的陪伴下,在内教场练了一个早上的骑射。连续几天的练习,他的骑术大有长进,虽离田贵妃那般在奔驰中换**水平还远,但至少有个三流骑手的水准了。

至于射术,用他自己的话讲,射个五十步开外的稻草人还是射的中的。他倒没有强求,练习射术也只是为了锻炼身体而已,又不需要他亲自上阵杀敌。若是到了要他亲自披甲上阵的那天,纵使他有吕布的骁勇也是改变不了结局的。

回到乾清宫沐浴更衣,用完午膳,朱友建看着手中的材料,嘴角露出一抹奸笑。王世德则恭敬地站在一旁,傻呵呵地陪着笑。

他手头的材料里,是六科五十八名给事中的不法记录。至于不法的内容,则是千篇一律。少部分是行贿受贿,大部分是嫖宿青楼。甚至那些五六十岁年纪一大把的,也去玩这个,他看了不由摇头,也不怕死在女人肚皮上。

“这几个行贿受贿、贪赃枉法的,把证据移交有司按律处置吧。至于这些嫖宿青楼的,你怎么也给列上来了。”朱友建不解地问道。

“皇上,我朝太祖有制:官吏宿**,罪亚杀人一等,虽遇赦,终身弗叙。”王世德回道。

朱友建愣住了,这规定也太狠了吧。官员嫖***罪行居然这么大,居然是杀人以下的最大罪行,他以前真不知道。嫖***而已,用得着终身不再录用这么严肃的处罚吗?

“这些记录都是真的吧,有没有搞什么歪门邪道?”朱友建随口问道。这王世德的效率还是蛮高的。短短几天连什么时候在那里过夜的信息都给搜罗出来了。

“皇上,给微臣一百个狗胆也不敢干欺君之事啊。这些都是证据确凿的,还有一些未经证实的,微臣都没有列出来。”王世德信誓旦旦说道。

“你去找找这些人,让他们写个悔过书吧。还有,每人罚俸半年。”这五十八个给事中,没有嫖妓的不足十个,若按律处理,简直是一网打尽了。算了,还是网开一面吧,达到目的就够了。

“微臣定让他们乖乖就范,以后再不敢忤逆皇上的意思。”王世德杀气腾腾,一副准备大干一场的样子。

朱友建看他的样子,连忙严肃地说道:“达到目的就好,别把他们的脊梁骨打断了。文臣应该有文臣的气节,朕可不想以后被一群没骨气的奴才围在身边。”

“皇上教训的是,微臣知罪。”王世德慌忙请罪。

“不要紧张,朕知道你的心意。任何事都是过犹不及,朕相信你会把握好分寸的。下去吧,好好干。”朱友建也不想过于打击他的积极性,安慰道。

“微臣知道怎么做了。皇上,微臣告退。”

东厂、锦衣卫都是皇家爪牙,如何控制这两个爪牙,是朱友建这段时间一直考虑的问题。爪牙太钝或者过于锋利都不是好事,不是他想要的结果。

朱友建根本没考虑要不要这些爪牙的问题。在现在这个战争时代,没有这些人是万万不行的。他必须树立绝对的权威,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解决大明内外的敌人。独裁也好专制也罢,这才是最好的战时机制。至于以后还要不要这两个机构,那就等以后再说吧。

朱友建暂时没有改变大明**体制的想法。社会的发展自有其自己的规律,他不觉得自己是救世主,有能力违背社会发展的惯性力量。至于什么议会共和制什么的,那就更是扯淡了。有那闲工夫还不如先普及全民教育提高识字率呢。

四月二十五日,温体仁、王应熊再次上疏请求施行《开海疏》。朱友建准之,命王应熊为海关左总督,总领浙江以南各地海关事务,开府广州。温体仁为海关右总督,总领南京以北各地海关事务,开府天津。

朱友建命二人于年内完成各地海关衙门筹备,呈交各类货物税制,于次年元月初一日开始施行。

虽然这次还是有不少大臣上疏反对,不过旨意还是顺利下发了。同时,鉴于远海各地走私逃税行为已经成为习惯,朱友建亦是为此准备了严刑峻法。首次走私逃税者除没收走私物品之外,加罚走私物品同等价值的罚金。再犯者,没收家产。再三犯者,主犯斩首,家人发配边疆充军。

虽然连累家人不厚道,但这是对那些走私偷税分子的最好威慑,不得不用。

至于国内的商税,其实朱友建也是很想同时开征的。现在大明的财政收入绝大多数来自于田赋,在他看来是很不合理的。位于底层的穷苦农民负担着整个国家的开支,而士、商两个阶层掌握着国家的绝大多数的财富却几乎不纳税。

长此以往,最后的流程就是农民破产,吃不上饭,造反,接着朝廷破产,然后改朝换代。历史上的大明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。

朱友建决定改变这种注定走入死局的格局,但他暂时没有妄动。要做这个改变牵扯到的利益集团太庞大了。要动这个群体,他需要一个契机,需要足够的威望和实力保证国家的稳定。治大国若烹小鲜,丝毫急躁不得。

朱友建有耐心,他相信,这个契机不需要等太久,很快就会出现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